打造一個「高心理安全感」的職場,好事就會發生!

2023-06-28

個案探討

2023年,全球四大專業諮詢機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(PwC)訪問了四十六國共五萬四千名員工,發現四分之一的員工,預期自己一年內會換工作,高於去年調查近20%。


從去年開始的「安靜離職潮」持續延燒,我們正處於十年來最倦怠職場。


越來越多員工表示,失去工作的意義,搞不清楚主管對自己的期待和安排,在組織裡也無法感受到安全感,彷彿身陷迷霧,看不清職涯發展。


當員工倦勤成為常態,縱使企業轉型策略再高明,即便領導者有心想贏,恐怕也欲振乏力。此時,該怎麼辦?


商周CEO學院調查發現,能留住人心的團隊,都在創造團隊互惠,用「能連結的學習」,一次解決多個難題。


國際知名企業如麥肯錫、微軟早就發現,打造內部連結力,是建立員工心理安全感的關鍵;而心理安全感跟團隊的學習行為、績效表現,互相牽成、互為終始。


「想透過持續學習與敏捷執行來打造學習型組織,就必須營造一個無所畏懼的環境,鼓勵大家勇敢提出意見。」《心理安全感的力量》作者艾美.艾德蒙森表示。


當人們在工作上有心理安全感,便能直言不諱,自在地分享意見、顧慮,而不必擔心被輕視、責備、懲罰,有助開放、真實的溝通,增加觀點共享,也讓人更容易發現問題,能及時改進;同時,人們會因此更信任、尊重同事,提振團隊力。


但高心理安全感,就能保證高團隊績效嗎?


艾美.艾德蒙森以Google進行多年的「亞里斯多德計畫」為例,他們回顧團隊效率發現,即使是極聰明、能力強大的Google員工,也需要能讓自己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的工作環境,這也成為某些團隊的表現總優於其他的關鍵因素。


在一個複雜且相互依存的環境中,可能同時存在心理安全感高、低的員工,唯有透過「彼此連結」,讓整體氛圍充滿心理安全感,共同對齊績效標準,才是企業創造價值的重要依據。



例如,當心理安全感和績效標準都較低時(左下),工作環境將成為「冷感區」。員工人在心不在,把精神花在滑手機或人際關係,也就常見勾心鬥角的事發生。


相對的,當心理安全感和績效標準都高(右上),大家能各司其職,更能協作、互相學習來達成工作挑戰,甚至能迸發創新,這時,工作環境是最理想的「學習區」。


曾任台積電、鴻海人資的鼎恒數位科技創辦人簡士評就說,當企業留不住人才,不如換個角度想,「除了錢,你還能給什麼?」用薪水綁住人,只能綁住員工上班的八小時,「關鍵是怎麼留住心,讓公司和員工變成共同學習、成長的互惠體。」


而要打造「互惠體」的根本,企業需找對資源、用對工具,打通組織的對話空間,促成知識共享,才能形成共同語言、企業文化。也因提高交流頻率,員工越能自在溝通,對組織將產生更高的心理安全感。


讓團隊共學,分享收穫、困難或創新想法,找出共同面對風險的心意,當彼此的靠山,一起挑戰未來。


打造彼此信任的高績效A級團隊,歡迎申請試用商周共學圈:https://bwnet.pse.is/4zesss

客服 (02)2510-8888 分機轉 6

傳真(02)2503-6989

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09:00~18:00(例假日除外)

© 2021 Business Weekly a division of Cite Publish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.

我知道了

撰文者: |

我知道了